百科知识
八佰电影影评八佰观后感
八佰的票房今天已经超过12亿啦!可喜可贺可喜可贺,不少看过的没看过的朋友对网上影评两极分化的现象很疑惑,因为自己觉得很好看啊为啥还有人骂这部电影呢?还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根本不尊重历史,也太虚假了吧。根本就不好看,不配票房评分双丰收!具体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八佰》评论两极分化
其实《八佰》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不同于《战狼2》、《流浪地球》等。后者的观点分化,主要源于观众立场和价值观的冲突;而《八佰》的观点分化体现在观众鉴赏层次上。
观众对电影的鉴赏水平有分层是一个客观事实。犹如一个人小时候看各种动画片,少年时看偶像剧,青年看玛丽苏杰克苏,从中年开始对演技、剧情、节奏、逻辑的要求逐步上升,再往后则进一步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动机与思想性提出要求。从审美上,思想越成熟,对之前年龄层作品的接受能力会日益下降。
《八佰》就是一部随着审美要求上升,评价全方位下降的作品,整体质量瑜不掩瑕。
比如光从战争场面上来说,许多观众会称赞它对战争的描写写实而激烈,尤其剧中所谓“德械”部队体现了某种高素质军人的质感,甚至这部电影还代表了中国战争电影工业的高水准云云。
而对战争稍有了解,对那种日军蚁附登楼,而守军连外围观察哨都没有;芥子毒气弹用尿就能防毒;每天的战斗只有一小场,其它时间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毫无压力;***可行,却不能用沙包炸弹代替,而要排队***;用***打落战斗机;用士兵尸体堆积去举旗——之类的剧情感到不可理喻。所以很多观众也认为这是一部精装版抗日神剧罢了。
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就纯粹取决于观众的鉴赏水平,而不是价值观取向。最近几年的好战争电影难得的很多,比如《中途岛》、尤其是神作《1917》。《八佰》和它们的差距很明显。这方面出现的争论类似于 《流浪地球》面临的部分批评。
八佰电影叙述节奏
如果我们再把审美切换到叙事节奏的角度来看,《八佰》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前半部的剧情基本紧凑,从中期开始叙事逻辑就连续***。例如决定要冒险升旗,又担心升旗之后不能继续坚守两天,结果第二天就撤退;比如决定给所有战士洗断头澡,结果洗完就准备撤退;比如让杂牌兵和伤兵的“敢死队”留守“阻击”,结果他们居然端着枪站一起走向敌军送死……因为撤退的设定,剧情逻辑全都不连贯,可导演却不从这种不连贯来发挥(类似《我的团长我的团》,战役最高潮上峰却选择不援救,剧情顺势激情立刻转为悲愤),反而让所有人都毫不质疑这个转折。这从叙事逻辑上也很难令人接受。
为什么许多观众能接受呢?因为许多观众对剧情的体验是 PPT 式的,一两个画面或一两个桥段自己觉得好看,就能留下印象;而对剧情的整体性,本来就没有什么感觉。有人谈更多的感觉,他还会生气,破坏了自己囫囵吞枣的饱足感。
观众对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审美有断层这个现实,不需要去质疑。我就举一个例子,绝大多数人平时听歌,有几首觉得好的歌记得完整的歌词,知道歌词里讲了一个什么完整的故事?大多数人听歌不过是听旋律和节奏感,根本不在乎歌词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八佰》碎片式的文本里是有支节亮点的,通过演员的努力表演展示出来。
而之所以观众会被《八佰》碎片式文本的情节感动,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看到烈士一个个死去,看到军人的悲壮,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因此观众爱国主义的认知从朴素的情感上升为完整的逻辑,对《八佰》的评价就会疾速下降。至少是因为导演的表达能力不行,让观众往往要带入一些错误的主体。中国导演干这种糟心事的很多,前有《南京南京》老是带入日本人的视角,后有《金陵十三钗》完全是以洋人牧师的视角,现在又有《八佰》带入了一半租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视角。他们的电影未必是拍给国人看的,在他们脑海里总有一些洋大人的评委在空旷的剧场里要对他们的作品打分。
八佰拍摄的历史真实吗
好了,再进一步,《八佰》作为重大历史题材,又曾借建国七十周年献礼的名义给出,历史观方面的审美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而普通观众对这一点的感知程度更低,绝大多数对历史一无所知。
《八佰》故事在历史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叙事点,一是淞沪会战后的坚守,二是被“上峰”强令撤离战场缴械进入租界,三是在租界坚持斗争到谢将军被刺杀、其他军士被日军俘虏奴役,战后只剩下一百人存活。
《八佰》主要渲染了“坚守”的故事,而且严重违背历史地虚构了很多激烈却不合逻辑的战斗,我们姑且接受这种“艺术加工”。但在后面两点上,却犯了极其本质的方向性错误。
八佰壮士撤入租界,历史上是非常屈辱的一件事。他们在淞沪战役失败的背景下,坚守仓库,是带着必死决心和军人荣誉的。如电影中所说,“我们还撤,撤到哪里,南京吗?”。但结果就是在“上峰”(***和租界的外国人)逼令下撤退了,而且撤退过程必须缴械,形同被俘。
这种充满义愤和屈辱的史诗,《我的团长我的团》就讲得非常好。龙文章他们与日寇决战时,上峰要求虞啸卿作壁上观。而虞啸卿被“岳飞37岁成名”的说法打动,从来不坐的他一屁股坐了下来,坐视炮灰团做孤军。故事内核是不是和《八佰》非常像?但《团》把所有有脑筋的观众都带入一个质疑,原来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中国没有“烈士”,而在于“上峰”啊!
可《八佰》电影里不但接受了这个撤退逻辑,而且虚构出了历史上并没有的“冒着敌人炮火,转进冲锋”的剧情,强行把一个充满屈辱的历史事件改成一种“转进”式的荣誉。进一步的,之前的“断头澡”,“我们退无可退,之后就是南京”之类的逻辑全都垮了。而且背对敌人、面对百姓、抛弃尸体、让伤兵和杂牌兵殿后、冲向被敌人占据的领土、被缴械等……全都是爱**人高水平别的耻辱,《八佰》却把这种耻辱当成一种 PPT、插画式的荣耀来拍,完全颠倒了历史逻辑。
八佰电影结局
但最后“冒着敌人炮火转进”这种纯属虚构的剧情设计,完全冲垮了之前退无可退、誓死唤醒国人、宁死也要升旗的故事逻辑。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剧情是75年台湾版 《八佰》设计的结局,当年的台湾人都对这种剧情深深感动了(在特定时代——人民共和国取代******进***合国,——起到了宣传效果),他们对唤醒外国人关注的观点也习以为常(电影《823》结尾居然有**将领义正言辞对美**官说,台湾是你们不沉的航空母舰),把“转进”渲染成壮烈也是习以为常。该电影的主演是秦汉和林青霞,而秦汉的父亲是飞将军孙元良,也是《八佰》原剧本《亿万光年中的一瞬》的作者。电影中大多数纯属虚构的剧情就来源于这个“小说”中的夸张。
所以观众对这部电影评价的两极分化,完全取决于两点。靠前,是否从不同的审美层面,用更高的标准检视《八佰》;第二,是否从审美和价值观上接受《八佰》的内涵。
至于《八佰》的评价依旧很高,我个人表示无所谓于一时。从当年大片全部拍给好莱坞看,到流量明星的电影被资本热捧驱逐老戏骨,再到现在,不也得要一二十年?
最后的评价
八百拍将士英勇抗争是好的,问题是他加戏太多了,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激烈程度不高,而主创团队为了影片效果加入了很多不符史实的悲壮情节,抗日战争虽然远比电影中惨烈,但是他选取的战斗却恰恰是不怎么激烈的史实,这场战斗真正深刻的地方在于高层的博弈失败导致勇士变成弃卒,而不是战斗始的寡不敌众,于是,很多观众会觉得出戏,也觉得这样创作反而不够尊重抗日的将士,如果剧组把这些战斗场面安排到类似南京保卫战这种真正惨烈的背景下,可能口碑就不会出现两级分化了。
其他文章
- 申报残保金时提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50% 这个有风险吗
- 紧急求助一下:报税的那个电脑开不了机了,在新的电脑里下载了报税软件可以把原来报过的内容带过来吗?如何操作?谢谢
- 增值税申报表的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营业收入,不算营业外收入把,
- 股东减资用不用考虑未分配利润?
-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取得的进项税,怎么入账呢,还是进到进项税吗,具体会计科目怎么做呢
- 请问金蝶云星空版 如何按供应商查明细账
- 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总公司可以一起核算所得税吗?
- 一般纳税人清包工可以开3%专票不可以开普票是吗?简易计税的只能开普票是吗?
- 本期如果有在外地预交的税款,增值税申报的时候怎么申报?
- 开办费用要在营业前结转?还是下个月结转
- 计提工会经费计入什么科目呀?问了两个给了两种答案。
- 坏账准备计提的 信用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借贷方向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 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为负数,预收账款为正数,这两个表示什么意思?
- 餐饮行业印花税是怎么核定的,税率是多少?
- 你好!行业协会会员费收入属免税收入吗
-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 企业给员工发的过节费,做账怎么处理合适,这个也需要缴税吧
- 建筑类,成本 人工 费用 利润比例分别是多少啊?
- 你们好,请问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文件怎么下载?在电子税务局网站里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如何确定的?